泰伯是吴文化的始祖,对吴文化的建立与吴地的开发,做出过重要的贡献。但是因为历史久远,史籍中对泰伯的记载又很了了,加上近现代一直没有与泰伯相关的有力的考古发现,所以社会上也有很多的人并不相信泰伯奔吴其人其事。
我们应该如何泰伯有无的这个问题呢?
不信泰伯奔吴的人的主要依据是:
1. 宝鸡有西镇吴山,泰伯奔吴主奔到吴镇。想想也有一定的道理,吴山距离歧下周原直线距离大约80公里,这与当初周太王从豳地逃到岐下的距离差不多。
泰伯和仲雍是带着自己各自的部属逃跑的,只有这样的距离才是比较实际的。
2. 岐下周原到吴地梅里有数千公里(非直线),中间有数量众多的敌对部落,语言、文化都不通,想到达吴地,基本上是一个空想。
3.从夏到商到西周,分封诸侯从来没有分封到淮河以南的,怎么会突然分封一个吴国到长江以南来了呢?
相信泰伯奔吴的人也有自己的理由:
1. 孔子距离泰伯不过600年左右,当时应该有很多第一手的资料可以证明泰伯奔吴这段公案,不然何以孔子这个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的圣人,都言之凿凿地说有这事呢?
作为一个对自己的言行非常重视的孔子,他有必要说谎来杜撰出一个泰伯奔吴的故事来骗我们这些后来的小孩子吗?
2. 泰伯奔吴固然有很多的客观的困难,但也并不是就完全不可能,因为泰伯不是一次性长途跋涉从陕西来到江苏的,而是用了多年的时间,经过多次的迁移才完成奔吴的壮举的。
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泰带领众人先跑到了一个地方生活下来,当发现有人追击时,再跑,这其实与红军长征是一个道理。
现代的考古学家们认为,吴国(方国)人的先祖有可能来自淮水流域的淮夷;渡江南下后,先以宁镇丘陵地区为活动中心;进入春秋时期后,开始向东南的太湖流域发展。
鸠兹、姑孰、湖熟、葛城、朱方、淹城、阖闾城、姑苏,这些地名连成一条线,就应该是句吴国在江南迁徙的路线。
阖闾城和木渎古城是吴王阖闾、夫差时期的都城,淹城、葛城等遗址,极有可能是诸樊之前各位吴王的都城。
以前的人大多是读书死、死读书,所以绝对相信“泰伯奔吴”是真有其事。
但现在民智发达,加上泰伯的故事又没有多少实证,让人出现怀疑的情况,也是很正常的。
我个人是这样来看的:
1. 泰伯奔吴有信和不信两派,两派都没有过硬的证据来证泰伯是真的,更没有办法证明它的是假的。所以,我们还是把泰伯奔吴,从文化学的意义上来当做一个传说比较适当。
2. 神话与传说虽然不一定是真的,但是它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共同记忆,所以我们也应该接受,因为我们的很多文化就是在这些神话传说的架构下塑造出来的。
比如希腊神话,也不一定是真的,但希腊人并不去否定它。皇帝和炎帝也不一定是真的,但我们同样不需要去否定它。
我的结论是:不管泰伯是真的还是假的,但泰伯传说故事在历史代的不断修正中,已经蕴含了价值无比的意义,所以,我们应该接受泰伯奔吴这个“虚拟事实”,并继续对它进行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