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了多家头部企业,在多年的企业管理工作中,使用过很多线上审批系统,线上审批系统作为现代企业不可或缺的管理工具,具有高效、便捷、规范化的特点。它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将传统的纸质审批流程转移到了线上,极大地提高了审批效率,降低了管理成本。
在如今这个内卷成风的工作环境中,线上审批流程也闹出了不少让人哭笑不得的笑话。各位亲爱的知友们,你们有没有在工作中遇到过这些有趣的经历呢?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吧!
- 效率的黑洞
众所周知,线上流程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但实际使用中却常常因为各种原因,导致线上审批长时间停留在某个审批节点。例如,正在外出无法携带电脑、手机阅读审批内容不方便、审批事项众多导致流程排队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一般流程都会设置一个审批时间的限制,以避免在一个节点停留太长时间。普通的流程的审批时间限制为3天(72小时),急的流程为1天(24小时),紧急的流程则只有半天(12小时)。这样的时间限制看似可以促使审批人尽快完成审批,实则变成了一个流程最快也要12小时通过一个节点,原本流程跟踪人可以电话短信各种形势催促审批人,但是现在时间不到不好意思催,特别关键的是审批领导的联系方式也不一定有,就只能干等时间走完。
- 内卷的舞台
批流程这件事仿佛已经成为了职场内卷的角斗场,就像回邮件一样,原本已经写好的批复意见,却偏偏要等到深夜才发出。这样一来,后续审批的领导们便会看到员工们都如此勤勉努力,若是我在两分钟内就批复完毕,那便显得对别人的不敬重,也会显得自己的不专业。因此,我们总是要多等一会儿,不到最后一刻绝不轻易批复。这种行为就像是一场无声的较量,每个人都希望在领导面前展现出自己更加敬业的一面。
- 舍本求末是追求
一份价值千万的合同,因一个标点符号或错别字而遭驳回,这样的情况并不罕见。这些审批人就像拿着放大镜找茬的人,他们总是能从细节中找出问题。当然,我们并不是在鼓励工作中的小错误,但是那些小题大做的人实在太多。当业务本身没有问题可挑时,他们就会在申请人的描述文字中找问题。一个流程走完可能最后环节被文员发现一个关键错误,结果推翻前面所有的审批人,这就是给这些舍本求末的人打脸的最好时候。
- 废话文学
有时一个无足轻重的流程,即便表示同意,若无三五千字的细致阐述,恐怕难以站得住脚。结果就是经常一堆空洞无味的重复话术,有时实在无话可说,也要把前面节点的描述复制粘贴一遍,再来个“同意这个看法”、“赞成这个意见”好像是自己的说了些什么又或许什么也没说。仿佛不说点写点,自己作为审批人的价值就不复存在了。
- 小作文园地
真正批复意见的撰写实乃一门深奥的艺术,每一个流程都犹如小小的创作舞台。关键在于,提交人往往已详尽描述了全部内容信息,各级审批亦归纳了核心要点。因此,后续审批者需在提炼中展现个人独特见解,否则,自己的地位恐有被他人取代之虞。真是小学议论文的水平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 逃避责任的护身符
冗长流程通常存在于大企业里,而大企业又通常具有管理僵化,在流程中,大家都希望能够展现自己的能力,但又怕得罪人。因此,在审批意见中,往往只提出风险而没有解决方案,观点模糊、含糊其辞。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为自己留有余地,未来项目失败时可以规避责任,而项目成功时则可以借机邀功。在这个草木皆兵的职场中,团队协作和勇于承担已沦为空洞的口号,而那些职场老油条的明哲保身之举,我实在不敢苟同。他们如同狡猾的鲇鱼,游走在职场的浑水中,只顾自身利益,不顾团队大局。这种行为不仅有悖于职场精神,更是对信任和责任的亵渎。
- 权力争斗的第二战场
审批人所在的节点位置,如同战场上的制高点,是职场中权力和级别的象征。这块必争之地,自然成为各路职场老炮竞相争夺的目标。他们犹如群雄逐鹿,为了一席之地而奋力拼搏。在这个权力的舞台上,谁能占据有利位置,谁就能掌握更多的资源和话语权。
- 职场PUA新工具
权限更高的审批人能够驳回前面节点的决策,这无疑赋予了他们更高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下属员工的请假、出差、个人报销等流程,一旦落入这些高权限审批人之手,便成为了他们实施职场霸凌的新资本。这些原本简单的流程事项,在他们的操控下,变成了对下属员工PUA的新型工具。
- 办公室丛林法则
经常有流程为了更加高效,可以设定同级别并行审批,而这些职场老炮们,基本都会整齐划一的最后一秒发表意见,因为谁先发声,谁就先暴露,成为别人反驳或者挑刺的对象,等着别人说完自己再来指点江山才是最优策略。我有时真的佩服这些人把丛林法则应用到了如此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