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宦官专权始于唐玄宗,最著名的宦官是高力士、李辅国。其后宦官得到充分信任,逐步得以参与最高决策。
- 高力士因为辅助李隆基登基而权倾朝野,权力最大之时,朝廷所有奏折都得先经过高力士批阅,高力士以宦官受封骠骑大将军(从一品)。
- 李辅国因辅佐李亨登基,权力也逐步登峰,成为第一个拜相(中书令)的宦官。
安史之乱后,官宦集团暴走,边令诚、仇士良、鱼朝恩、田令孜、杨复光、韩全诲等人先后领兵,成为左右时局的重要人物。
天复年,朱温率军进入长安,杀尽天下宦官,唐朝宦官斗争到这里结束。
下图为我整理《新唐书·宦官列传》中所有官宦的官职。本文将细说唐朝权贵官宦专权的过程。
一、宦官崛起于文政,官封:骠骑大将军、宰相
按唐朝的官制,皇宫内设置有“内侍省”,下设五个分局,这时宦官的“专属”衙门,这些机构人员全部由宦官任职。太宗时期,内侍省不担任任何与政务有关的事情,只从事守门、打扫、廪食等杂事。
内侍省最高官位的太监为“内侍省知事”,最高官阶为四品。在唐玄宗以前,能当上内侍省知事就是巅峰了。
事情变化发生在唐玄宗时期。
开元、天宝年,大唐空前繁荣财富得到积累,内侍省宦官人数也陡然增加到三千人以上。大唐歌舞升平,百姓富庶,皇帝赏赐也极为阔绰。史书记载,唐玄宗李隆基如果对内侍省太监很满意,就册直接封三品将军。而内侍省太监因为和皇帝近,得到封赏的很多。
按《新唐书》记载,京畿中几乎一半头等的府邸,著名的园林,以及上等肥沃田地都归属宦官所有。
另外,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决策流程发生了变化。我在唐朝官制一文中阐述过(前文链接:唐朝枢密使、节度使、经略使、观察使、按察使、防御使的区别),唐朝所有重大决策是通过中书、门下省与皇帝对接后、上传下达形成政令。唐玄宗过度的自负与懒政让这个流程发生了变化,竟然让中书省的政令文件先通过宦官集团的内侍省传达!
这就好比你要找领导汇报请示,原来都是直接面见请示,现在(必须)得通过他的秘书传达,这秘书慢慢就成了实权派。
所以在《新唐书》中欧阳修说,宦官祸乱根源是从玄宗开始的。
逐渐,在唐朝皇族圈内形成了一种充分信赖宦官的风气,内侍省亲信宦官演变成“决策秘书”,第一批跑入决策秘书圈的宦官是高力士和李辅国。
1、大宦官高力士:官至骠骑大将军
唐朝太宗到玄宗年间,中原物产丰富、社会繁荣,但是边远地区如岭南、闽粤之地大多贫瘠。在极贫的地区,产生了一种畸形的“贡品”--阉童。这些小孩从小净身,被当做贡品进献送入宫中。
当年岭南讨击使李千里挑选了两个阉童送入宫中,一个叫金刚、一个叫力士。武则天看中了力士机灵,留在了身边,就是高力士。
高力士在李隆基为亲王时就倾心结交,先后参与了李隆基平定韦后、太平公主的关键事件,因此深得唐玄宗信赖。
唐玄宗夺权后,大封功臣。先后封高力士为右监门卫大将军(正三品)、知内侍省事,后继续加封之骠骑大将军(从一品,散官职)。
唐玄宗对高力士非常信赖,言听计从,大臣奏报都先呈送给高力士看。李林甫、韦坚、杨国忠、安禄山、高仙芝等名臣都先后巴结高力士,借助高力士的帮助而做到宰相。
高力士的下场随着玄宗被架空后、“秘书”权力顿时消失,接下来也极为凄凉,他被李辅国设计陷害,最终客死他乡。
2、奇丑宦官李辅国:官至宰相
李辅国奇丑、开始因为马养得好,被推荐到东宫侍奉太子。在安史之乱中,李辅国以拥护唐肃宗李亨继位,得到了肃宗的充分信任。
当时,肃宗“传承”玄宗作风,让大臣奏报都先给宦官李辅国。李岘当宰相时,叩头向肃宗痛诉:“再这样下去必定乱国!”。在李岘手上所有诏令必须再次当面与皇帝复核才能下发,这样约束了宦官权力。
肃宗太过宠信李辅国,改任李辅国为兵部尚书(实权)。肃宗死后,李辅国拥立唐代宗李豫登基,被加封司空、中书令(宰相)。
权力登天的李辅国嚣张跋扈,代宗暗中架空夺其兵权,然后将其杀死。
二、宦官监军地方,任职:监军使、观军容使、招讨使
唐玄宗天宝初年,一共设置了十个节度使、经略使,用以边防,节度使、经略使统筹领地的军、镇、城、守捉之兵。下表是十个节度使的兵力配置情况(引用资治通鉴):
力量最强大的当属范阳、陇右、河西、朔方、河东等节度使。当时安禄山一人独占三镇(河东、范阳、平卢),直接将唐中央对节度使的信心打破。安史之乱后,为了应对安禄山叛军唐朝在全国普遍设立节度使制度,节度使迅速扩张到五十余个,藩兵开始逐渐强盛。
唐朝已经全权委任了节度使在地方一切大权,皇帝十分不放心。这时开启了两个制度:一个是加强中央军的控制力,一个是推行对藩镇全面监军的制度。
先说地方监军。
1、宦官对一镇监军:监军使
按照李隆基的风格及其对子女的传承,皇帝都相信自己身边长期相处的宦官。于是,委派宦官作为监军,在能控制的各镇节度使驻地普遍设立监军使院,监军宦官的职务是“监军使”。
监军使并不是单一官职,而是有个系统。监军使下属还有监军副使,再下还有判官、都监,这些监军体系的官员从下到上深入到唐地方军中,从而使得监军效果充分发挥。
从唐玄宗李隆基后期,每个能控制的方镇全部必须派入监军,而且都是太监。
在史书中,监军秘奏、或是直接诬陷主将的事情不在少数,皇帝一旦采纳轻则免除主将、重则杀头,对方镇制约很大。举个边令诚监军的例子。
安禄山反叛后,唐玄宗命荣王作讨贼大元帅,右羽林军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元帅,让太监边令诚监军。边令诚此人度量狭小,他之前多次有私事找高仙芝帮忙,但高仙芝都没答应,因此边令诚对高仙芝怀恨在心。
在潼关守卫战中,高仙芝首战不利,被迫丢弃了大量的军资退守潼关。边令诚于是在皇帝面前大肆诬陷高仙芝,李隆基大怒,下令让边令诚直接在潼关前线斩杀高仙芝。当边令诚带100陌刀手杀高仙芝时,高仙芝当即跪下喊冤,但最终仍被杀。
一代名将就这样被太监诬陷而死,可见监军权力之大。
2、宦官统辖诸多方镇:观军容使、招讨使
各镇节度使的级别一般都差不多,而且各自节度一方,互相不统领。唐兵收复长安后,乾元元年,唐肃宗命令九镇节度使共同围剿安庆绪。这九镇分别是:朔方节度使郭子仪,河东节度使李光弼,关内节度使王思礼,北庭节度使李嗣业,襄邓节度使鲁炅,荆南节度使季广琛,河南节度使崔光远,滑濮节度许叔冀、平卢兵马使董秦。
按理说郭子仪和李光弼官阶最高,此时两人都加封了司徒、司空,应该选为主帅,这样统筹各镇有威信。
但是安禄山的例子就摆在前面,肃宗忌惮地方军做大,对于九镇围剿刻意不设置元帅,而是派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统辖各镇。可见皇帝对各节度使有多不信任。
宦官:鱼朝恩
黄巢起义后,黄巢起义军四处游窜,而藩镇的力量已然越来越强大、尾大不掉,唐朝皇帝也不再委托节度使更高的职务,就委派宦官统辖诸镇来协调。当时,黄巢已然攻陷汝州,唐懿宗委任宦官田令孜为“诸道兵马都指挥制置招讨使”、宦官杨复光为副使,统辖所有地方藩镇联合剿灭黄巢。
但是这种名义上的统辖作用甚微,各镇各怀心思,黄巢仍然势如破竹,直接攻破长安。
此时,唐中央苦苦支撑最后大局之人是宦官杨复光,他临危受命担任天下兵马都监,“统帅”各藩镇,引沙陀兵,再度收复都城。
宦官:田令孜
三、宦官直接统领中央禁军,任职:枢密使、神策军中尉
再说宦官对中央禁军的控制。
我在前篇文章有详细分析唐朝的中央军分配及职能(前文链接:唐朝神策军、金吾卫、千牛卫、牙兵、守捉郎、不良人是什么职位)。前期唐朝中央禁军组成是“北六军、南十六卫”:
- 北六军:左、右羽林军,左、右龙武军,左、右神武军。
- 南十六卫: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左、右金吾卫,左、右监门卫,左、右千牛卫。
安史之乱攻破长安,中央禁军几乎都打垮了。当年,陇右节度使哥舒翰打败吐蕃后,于临洮设立“神策军”以作防御。安史之乱中,天下州军勤王,宦官鱼朝恩带领神策军护卫唐代宗,得到信任,神策军演变为皇帝亲军。
安史之乱虽然平定,但是投降的余党仍然割据河北。唐德宗继位后,下决心要铲除藩镇,结果操作不慎引发四镇叛乱,泾原节度使带兵勤王发生兵变,迫使唐德宗出逃都城。
唐德宗出逃中召集人来护驾,没有一个人来,只有窦文场率领宦官保护。被惊吓的唐德宗再也不相信这些文武官员的忠心,将神策军全部交由宦官窦文场。从此,唐中央的精锐部队神策军、最高长官为神策军中尉,全部由宦官担任。
基于对大臣的不信任,为了掣肘制衡大臣,唐宪宗时期增设了枢密院,长官为枢密使。枢密使也都是皇帝的亲信--宦官来担任。
这使得枢密使成为独立于宰相体系的决策系统,从刚开始只是在宰相和皇帝之间上传下达,逐渐发展到文政、军事无所不管。而且皇帝基本更信任枢密使,但凡大小事都同枢密使先商量。到了宪宗以后,对于宰相的任命,除了皇帝外,枢密使都最先知晓。
到了五代时期,枢密使的权力并未削减、而是进一步加强,将宰相与枢密使再明确分工,即宰相负责文政,枢密使负责军事。这一制度延续到了北宋。
四、宦官与宰相的极限冲突:朱温杀尽天下宦官
宦官在中央掌握枢密院,以及核心军事力量神策军,在地方监军地方节度使。巨大的权力,让宦官足以操纵皇帝的废立,以及宰相、其他大臣的任命。
再加上这些宦官出身卑微、身有残疾,引发了传统士族力量的极度反对。
唐朝历史中爆发了数次宰相诛杀宦官的事件,如前中期的宰相元载、李训等,最知名的就是“甘露寺之变”,而最激烈的一次彻底葬送了唐帝国。
网图:甘露寺之变壁画图
唐朝最后一任宰相为崔胤,他力荐唐昭宗万不可将神策军再让宦官统领,但是唐昭宗坚持让宦官韩全诲、张彦弘统领神策军。
这让崔胤崩溃了,他决定兵行险棋。
崔胤为了自保,他向朱温借了三千人入住到京城南司,以防有变,然后不停的催促朱温率军来诛杀宦官。当时朱温成为了中原最大的藩镇,他统帅7万军士杀来,韩全诲极度害怕,率领神策军胁迫皇帝出逃到凤翔李茂贞处。
朱温围住凤翔攻城,对李茂贞极度施压,最终李茂贞诛杀了韩全诲,并交出了唐昭宗。朱温协令天子回到长安,然后诛杀了内侍省剩余八百多宦官,史书记载,宦官被杀嚎啕之声传到皇城外。
地方监军的宦官也不放过。崔胤然后下诏追查各路监军,所有委任的地方官宦直接在所在地就地处死,财产全部充公,全面撤销地方监军院。
这次对宦官的极限杀戮,致使宫中全部改用宫女。宦官之风一度在此中止。
公元904年,朱温再杀唐昭宗然后自立,是为后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