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四大才女是指吕碧城、萧红、张爱玲和石评梅。她们都是才华横溢、个性鲜明的女性代表,在民国时期享有很高的声誉。然而,她们的人生却不尽相同,有的收获幸福,有的则下场可怜。
吕碧城
吕碧城,出生于一个显贵的家庭,她的父亲吕凤岐在光绪三年(1877年)考中进士,进入翰林院,曾担任国史馆协修、玉碟台全糊馆纂修及山西学政等职务。
吕碧城从小受到家庭的熏陶,精通诗书礼仪,然而在12岁时父亲去世,她的性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此走上了独立自主的道路。
吕碧城幼时曾被许配给同乡汪家,但因为家庭遭遇不幸,汪家退了婚。从此以后,她一生未再涉婚姻。在人生的旅途中,她结识了天津《大公报》总经理英敛之。英敛之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君子,他与吕碧城互相倾慕。
然而,由于英敛之的妻子坚决反对,英敛之只能以君子之风斩断了与吕碧城之间的情丝。尽管如此,英敛之仍然在事业上给予了吕碧城很大的帮助。在英敛之的支持下,1903年,吕碧城成为了《大公报》的第一个女编辑,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编辑,也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女性撰稿人之一。她开创了中国新闻界的先河,成为了一颗璀璨的明星。
吕碧城一直对感情抱着一种审慎的、若即若离的态度。她虽然美丽、聪慧,但她心高气傲,眼中所见,没有一个中意的。
1920年,吕碧城赴美,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美术。此后,她遍游欧洲各国,领略了异国风情。抗战爆发后,她返居香港,担任女子佛学院的导师。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1月24日,吕碧城在香港九龙孤独辞世,享年61岁。遗命不留尸骨,火化成灰后将骨灰和面为丸,投于南中国海。
萧红
1911年,在黑龙江省呼兰县的一个地主家庭,一颗才华横溢的星星诞生了,她就是萧红。这个乳名为荣华,学名张秀环,笔名萧红,悄吟的女孩,用她的一生在文学的天空中留下了独特的光芒。
萧红出生的张家大院,是呼兰县内一个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的地方。她的父亲对萧红一直都很冷漠,甚至可以说是无情。在母亲去世后,继母的到来使得她的生活变得更加艰难。在这样的环境下,萧红从小就表现出了强烈的反抗精神。
萧红从小就订了娃娃亲,但她坚决反对包办婚姻,于是她选择了逃离家庭。1931年,她的未婚夫汪恩甲找到了她,二人开始同居生活。然而,就在萧红怀孕临产期近的时候,汪恩甲却突然不辞而别。
在无助和绝望中,萧红写信向哈尔滨《国际协报》副刊编辑裴馨园求助。裴馨园多次派萧军到旅馆给萧红送书刊,也因此开启了二人的友谊。在萧军的帮助下,萧红开始走上写作之路,并与萧军一同完成了散文集《商市街》。
1934年,萧红完成了长篇《生死场》,在鲁迅的帮助下作为“奴隶丛书”之一出版。这部作品的问世,使萧红在现代文学史上取得了重要的地位。除了《生死场》,萧红还有一部带有左翼现实主义风格的长篇小说《马伯乐》,但这部作品的质量并不高。
在感情生活中,萧红与萧军的关系出现了裂痕。为了寻求解脱和缓解矛盾,她曾只身前往日本。回国后,她继续写文章宣传抗战。在文学创作期间,她遇到了生命中的第二个男人端木蕻良,二人于1938年结婚。
1942年1月22日,这位才华横溢的女作家在香港离世,年仅31岁。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生命中的两个男人都不在身边。
萧红的主要文学成就包括写于香港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以及一系列回忆故乡的中短篇如《牛车上》《小城三月》等。这些作品充满了对家乡和童年的怀念,以及对生命的深深思考。
张爱玲
张爱玲,这位20世纪中国文坛的璀璨明星,于1920年9月30日降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的一幢没落贵族府邸。她的祖籍在河北省唐山市,原名张煐。张爱玲的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则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她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培养了深厚的文学修养。
张爱玲的童年时期,她便开始阅读《三国演义》《红楼梦》《七侠五义》等古典名著。据她回忆,为了锻炼自己的写作语言,她甚至经常抄写这些书籍。这些经历为她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1944年,张爱玲与胡兰成结婚。然而,这段婚姻并没有持续很久。胡兰成在一次住院中认识了一名护士,出院后他便与她开始同居。
1946年2月,张爱玲从上海到温州找到胡兰成,却发现他身边已有另一个女人范秀梅。自此,二人分道扬镳,偶有书信来往。
1956年2月,张爱玲来到美国时,结识了比她大三十岁的美国剧作家赖雅,并与之结婚。然而,这段婚姻也并未长久。
1973年,张爱玲定居洛杉矶,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在1995年9月8日,正值中秋节当天,张爱玲的房东发现她已经逝世于加州韦斯特伍德市罗彻斯特大道的公寓,享年75岁。她的骨灰被撒入太平洋。
张爱玲是20世纪中国文坛上备受瞩目的作家,她的文学作品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她的作品以细腻的描写、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著称。她的代表作包括《金锁记》《红玫瑰与白玫瑰》《小团圆》等。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张爱玲高超的文学造诣,也为我们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真实。
张爱玲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轰动,而且至今仍然被广大读者所喜爱。她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魅力,能够深入人心,引起读者的共鸣。无论是《金锁记》中曹七巧的扭曲人性,还是《红玫瑰与白玫瑰》中佟振保的爱情纠葛,都让读者在感受到强烈的情感冲击的同时,思考人性的复杂与真实。
石评梅
石评梅,原名石评梅,山西平定县人,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女文学家、教育家和革命家。她生于书香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喜爱文学、书画、音乐和体育。她在太原师范附小、太原女子师范就读时,结识了冯沅君、苏雪林等文学好友,并同庐隐、陆晶清等结为至交。
1923年,石评梅在北京女高师毕业后,留校任该校附中女子部主任兼国文、体育教员。期间,她与已有妻室的高君宇相恋,但高君宇因过度劳累,一病不起,于1925年3月病逝。这对石评梅打击很大。她后来参加了五·四运动,并在北京女高师创办了《语丝》杂志。
1928年9月18日,石评梅猝患脑膜炎,医治无效,于9月30日死于当年高君宇病逝的协和医院。她被命名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她的纪念馆建于80年代,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她的主要作品有《涛语》《偶然草》,由庐隐、陆晶清等友人编辑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