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历史知识 >

李绅哪个朝代的 唐朝双面诗人李绅:一面慈悲,写出最出名的劳动诗,一面奢侈成性

434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1-30 19:10:22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劳动节。

勤劳是中国的传统美德,历代诗人留下了无数赞扬劳动人民的诗歌。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

既赞美了劳动人民的辛勤又表达了对他们的深切同情。在这些诗歌中最耳熟能详的当属李绅的《悯农二首》。全诗如下:

其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其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绅字公垂,是中唐诗人,和白居易、元稹私交甚密,也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李绅自幼勤奋好学,27岁便中了进士,皇帝很赏识他,就让他做了翰林学士。

有一年,李绅返乡探亲,遇上了浙江节度使李逢吉,两人是同榜进士,又多有诗歌唱和,于是把臂同游,好不畅快。

一天,两人登上了城东的观稼台,这是曹操所建的,当年他曾亲自登上此台,监督农民播种耕耘。

他们眺望远方,心潮起伏。李逢吉诗兴大发,开口吟道:“何得千里朝野路,累年迁任如登台”,大意就是说希望升官也能像登台这样快。

而李绅却被远处农民们挥汗如雨的耕种背影所震撼,于是便有了开头那两首《悯农》。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一种、一收,语言通俗质朴,表现了农民无穷的创造力和巨大的贡献。

可是他们如此辛勤劳作,最后还是吃不饱穿不暖,所以诗人不禁感慨“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短短20字就揭露了封建社会一种分配不均的现象,表达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而第二首则是通过描写农民的辛勤劳动,劝告人们要珍惜粮食。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中午是一天中最热的时候,可农民们却顶着烈日在田里给禾苗松土除草,一滴滴汗水落入泥土里。

诗人看着这样的场景,转而想到饭桌上的食物“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意在提醒世人应该尊重农民的成果。

这两首诗通篇大白话,以最质朴的语言赞美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能干,表达了对他们的深切同情,以及呼吁人们要珍惜粮食。

这样接地气的诗风十分受农民欢迎,在民间广为流传,尤其第二首至今传唱不衰。

“粒粒皆辛苦”一句意义深刻,甚至还入选小学语文教科书,正如李锳《诗法易简录》所言:此种诗纯以意胜,不在言语之工。

当时李逢吉听了李绅的这两首诗,觉得他这是在讽刺当权者,于是便向武宗皇帝告发了他。

没想到皇帝看了李绅的作品,觉得他能体察民情,实属不易,于是就升了他的官儿。

按照正常的剧本应该是李绅当了大官后,以他如此同情农民之心,一定会为老百姓做实事。

然而就像老师从不敢告诉我们“凿壁偷光”的匡衡最后贪赃枉法,他们也不会告诉我们写下《悯农》的李绅最后成了残暴奢侈的酷吏。

李绅人品有多差呢?

在他没发迹之前,他经常到一个李元将的人家里做客,称其为“叔”。

后来发达后,李元将识趣地不敢当他叔,自称为“弟”。够降低身份了吧,可李绅不满意,非得让他自称“孙”,从“叔”到“孙”,完全一副小人得志的嘴脸。

这倒也罢了,后来他有个好友只是因为没去拜见他,便被他下令打了20大板,下了大牢。

这两人的遭遇让人不得不感慨:认识李绅真是到了八辈子霉啊!

而他对百姓更是残忍,他在地方为官时经常是轻罪重罚,整的很多百姓纷纷外逃。

古代人安土重迁,如果不是迫不得已,谁愿意背井离乡?可见他有多残暴。

此外,李绅还十分奢侈。传言他十分喜欢吃鸡舌,每餐都要杀300多只鸡,后院宰杀的鸡堆积如山,虽然有些夸张甚至失实,但是空穴不来风。

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司空见惯”,来源于刘禹锡写给他的一首诗“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

司空就是李绅,当时刘禹锡参加李绅举办的宴会,感慨李绅对于这样的奢华的场面已经习惯了,而自己却像个乡巴佬一样大惊小怪。

有诗歌为证,可见李绅当了大官之后确实十分铺张浪费。

对朋友不仁不义,对百姓残暴无比,生活又奢侈无度,这才是真实的李绅。

不过,虽然他的人品真的太差,但那两首歌颂劳动人民的诗歌至今仍有深刻意义。

无论何时我们都该尊重劳动人民,都应明白: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 END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