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是我国科举考试的嬗变期。
首先,从国家对其重视程度、考试制度的严谨、报考人数以及录取数量来说,明清时期是我国科举考试的繁盛期。
但同时,在繁盛的表面之下,其通过八股文取士的考试模式,却又使科举考试进入了僵化与没落期。
股,即对偶之意。所谓八股文,又称制义、制艺、时文,是一种说理的韵体赋文,有严苛的程式要求。
在格式上,要求考生严格遵循所谓的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固定的结构模式,并且要求句与句之间要讲究对偶,整篇文章的字数也是严格限定,不得增减。
另外,其命题也陈旧不堪。明清500多年间,命题不离“四书五经”内已经说烂了的话题,援引事例也必须出自遥远的古代,不涉时事,考生毫无抒发己见的空间。
简而言之,八股文是严重形式主义并脱离现实的一种陈腐文体。八股文最早出现于宋代,但当时并没有形成程式。
明代时,朱元璋将八股文推向全国。虽然仍考一些诗赋、策问、经义等,但已经不再重要,八股文才是关键的取士标准。后来,清承明制,将八股文彻底推向死板严苛的模式。
关于八股文的危害,清人徐大椿在讥讽士人的《道情》中说的很透彻:
“读书人,最不齐。烂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生计,谁知道变作了欺人技。
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弟。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宋皇、汉祖是哪一朝皇帝?
案头放高头讲章,店里买新科利器。读得来肩背高低,口角唏嘘。甘蔗渣儿,嚼了又嚼,有何滋味?
辜负光阴白白昏迷一世。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
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则称“八股之害,甚于焚书”。八股文的死板程式,使得明清两代知识分子钻入八股文这种无实用价值的文字游戏中,既疏于时事,又疏于学问,甚至疏于经义,思想严重被束缚,缺乏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