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斯洛伐克,一个欧洲的小国,战争开始没多久就被德国消灭了。不过,虽然说开战没多久就被灭了,但是捷克斯洛伐克的许多武器却被保存了下来。比如说38T坦克,这就是二战中被德军采用的捷克斯洛伐克武器。而捷克斯洛伐克的另一件明星武器——ZB26轻机枪,则不再仅仅局限于德国,而是走向了全世界,成为了二战中的良心机枪。
一、来自捷克斯洛伐克的轻机枪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奥匈帝国完了蛋,原本属于奥匈帝国的捷克斯洛伐克顺势就独立了。
但当时的捷克斯洛伐克装备十分混乱,差不多就是个万国造,在这你能找到各国的武器,别说能找到俄国的莫辛纳甘,你连日本的步枪都找得到。
这种局面让捷克斯洛伐克愁坏了,毕竟这种混乱的万国造状态,显然不适合军备发展。痛定思痛的捷克斯洛伐克决定,好好改进本国军备情况。

不同于欧洲其他的小国,捷克斯洛伐克有完整的军工体系,只要时间准许,把武器系统化不是问题。唯一的问题是,需要什么样的轻机枪。
为了研究轻机枪,捷克斯洛伐克采购了主流国家多款轻兵器以研思本国需要的最适构型;包括法国贝蒂埃步枪、德尔纳机枪、霍奇克斯M1914重机枪、圣艾蒂安M1907中型机枪、美国勃朗宁自动步枪、丹麦麦德森轻机枪等武器。
在研发案当中有件代号“布拉格II”(PrahaII),是由乌尔斯基·布罗德兵工厂及捷克国营兵工厂布拉格厂合作之轻量级弹链进弹武器。
1923年该研究案启动时,布拉格厂只是间规模比较小的武器生产厂,受限于工业产能因此决定走精密度较高的全自动武器研发方针。
布拉格厂所属的工程师瓦克拉夫·哈力克与他的兄弟伊曼纽尔·哈力克与两位波兰籍工程师助手在1年内完成了布拉格II计划原型样枪,原型枪代号布拉格vz.24。

但没过多久,因布拉格厂财务危机,哈力克兄弟就被排除在枪支设计团队外,乌尔斯基·布罗德兵工厂收购布拉格厂后继续改良vz.24机枪,布拉格II被布拉格I-23(PrahaI-23)给代换。
原本的弹链进弹设计被更改为弹匣供弹,并解决一些技术问题;虽然在法律上有部分问题未解,但轻机枪在1926年底开始量产,1928年进入捷克陆军服役,代号ZBvz.26。
二、ZB-26的技术特点
ZB-26轻机枪的工作原理为活塞长行程导气式,采用枪机偏转的闭锁结构。
利用枪机尾端上抬卡入机匣顶部的闭锁卡槽完成闭锁。当你扣动扳机时,枪机就会向前运动,枪匣下面的防尘片会向前弹开,让空弹壳能向下抛出。平时为了防止沙尘进入,这个位置会被关闭。而子弹进入弹膛后,活塞杆与枪机座就会因为惯性,向前运动,并且会打击枪机内的撞针,最后击发子弹。

子弹被击发后,枪机后端会从枪机座向上顶住枪匣,完成闭锁。而当子弹通过枪管的气孔之后,气体就会导入活塞筒去推动活塞杆让枪机后退。
这个时候枪机后端就会跟着底座的斜槽落下解锁,枪机则后退,把空弹壳扔出去。此时弹膛末端退壳榫由枪机上的凹槽撞击弹底上缘,弹壳向下弹出。
最后枪机会回到开膛待机状态,根据单连发选择钮,或是开膛待击,或是立即重复上述的动作。

而ZB-26轻机枪的弹药选择上,选择是7.92X57毫米枪弹,而供弹方式选择的则是弹匣。
不过弹匣如果放在机枪的枪身的中心线下方,那么就会造成射手的射击姿势非常别扭。同时因为弹匣顶住地面,会造成射击姿势的进一步破坏,所以还要加高双脚架来避免问题。
但这样的进一步问题就是让射手的射击姿势更加别扭。因此只能选择将弹匣放在枪身中心线上方。

当然了,这样也会有一个了现代问题,那就是机枪的瞄具无法放在枪身的中心线上,所以瞄具只能选择放到枪身的左侧。
瞄准装置采用的将传统准星和蜗轮式缺口照门,组合出来的机械瞄具。这也就是机枪侧面的那个圆轮,它的作用就是作为瞄具的一部分。
至于拉机柄则放到了枪身的右侧,当你将拉机柄后拉,机枪就会进入待击状态。

而当时的轻机枪多半都是用弹匣的,装弹量不好,普遍也就有个二十发左右。
没办法,当时也没什么轻机枪是采用弹链的。除了德国的MG34/42和美国的M1919系列,谁也不会这么做。所以虽然更换弹匣的空档会出现火力中断,但反正轻机枪也不考虑长时间射击,因此弹匣装弹量不足,也就是可以被接受的。
而且ZB-26在当时是第一个可以快速更换枪管的轻机枪,光是这一点就给它加了不少分。当然,如果说这轻机枪还有一个优点,那就是托肩板和托底套里都有缓冲簧,能够大幅度减少后坐力。
三、火遍世界的ZB-26轻机枪
得说的是,ZB-26诞生的时候,恰好是德国被制裁的时候,因此原本的军火市场里,德国也就不存在了。
ZB-26轻机枪则趁机在市场里占据了一席之位,因为当时许多国家都在使用7.92X57毫米子弹,所以同样使用这种子弹的ZB-26轻机枪就成了这些国家的首选轻机枪。毫不客气的说,ZB-26轻机枪当时完全是市场上的明星产品。
哪怕就是一个走私团伙,也会选择买上一挺ZB-26备用的。

当时的捷克斯洛伐克就大量出口这种轻机枪,其中相当数量就卖到了中国,因为当时在国际轻机枪市场上,就没有其它任何一种轻机枪能和这个竞争了。
所以说ZB-26轻机枪以尖端武器的形象打入了中国市场,很快就独占了中国轻机枪市场。当然了,中国各地的兵工厂也纷纷开始着手对ZB-26轻机枪进行仿造工作,马上这种轻机枪就成了中国军队的一种象征。

而日本就在中国好好品味了一次ZB-26轻机枪的威力,在1932年的一·二八淞沪抗战里,十九路军的士兵就是在ZB-26轻机枪对抗了日本的大正十一式轻机枪。这一场战役虽然最终十九路军惜败,但是日军也并不好受。
毕竟面对ZB-26的火力和可靠性,大正十一式就只能用糟糕来形容了,动不动就卡壳故障,而且射速还奇慢无比。

所以说日军士兵当时对ZB-26轻机枪的印象十分深刻,如果能够缴获到了一挺ZB-26轻机枪,那么他们会马上把这种轻机枪纳为己有,哪怕子弹不好找也必须留下。
而这些缴获的ZB-26轻机枪,也成为了日本军方眼里的香饽饽,某个角度上也促成了日本后来去生产仿照ZB-26生产的九六式轻机枪和九九式轻机枪的原因。

而大洋彼岸的英国对于ZB-26轻机枪也是异常感兴趣,因为他们自己的维克斯轻机枪是真不怎么样,不仅重量过大,性能也全方位落后。
但无奈偌大个英国却没人制造出一挺好的轻机枪。无奈之下英国只能在1935年选择对外招标。
考虑到英国陆军可是笔大生意,所以当时吸引了一波厂商前来竞标。
但在当时的测试对比中,全面胜出的仍旧是ZB-26轻机枪,这款轻机枪无论在可靠性还是技术上,都大大优越于其它参选者。

这一结果大大超过了英国军方的预估,但这个时候英国陆军却来不及矫情了,因为他们终于找到自己满意的轻机枪了。
所以在没有经过多少讨论的情况下,英国军方立刻将该枪作为了英国制式装备,并且从捷克斯洛伐克那里购买了生产授权,并交由英国著名的恩菲尔德兵工厂生产,从也就有了ZB-26的英国“胞亲”布伦式轻机枪。
当然了,捷克斯洛伐克所谓的ZB-30其实就是布伦式机枪的早期型号,也是捷克斯洛伐克制造的,使用的还是7.92X57毫米子弹,只不过后来给了英国生产授权而已。

而侵吞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德国,则是另一个ZB-26轻机枪的主要装备者。
但是德国在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之后,
将大批捷克斯洛伐克库存军备纳进了德军的军火库里
,这也包括乌尔斯基·布罗德兵工厂的仓库里,原本要交付给英国方面的5000挺ZB-33轻机枪(ZB-30改进型,使用了英国的7.7毫米子弹)。这让英国方面十分不满。
但德国可管不上那么多,直接把这些武器改名为MG26/30,然后统统装备给了德国武装党卫军。从此捷克斯洛伐克的ZB-26就成为了德军的一份子,并得到了德军的好评。
结语
事实上,很难想在战争中,有这么一种轻机枪,能够在战争双方里到处开花,并获得了各国一致的好评,甚至不惜去继续生产或是仿制。但是这另一方面也证实了,捷克斯洛伐克军工产业的强大和先见之明。毕竟无论是他们生产的LT-38坦克还是ZB-26机枪,最终都成为了二战中的优秀武器。这不得不说让人感到佩服,毕竟一个小国能做到如此,已经是不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