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生活常识 >

崩可以用于皇后吗(古汉语中的“死”)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0-01 08:17:02    

“死”这一概念在古汉语中往往用不同的词语表达,以体现死者身份、地位以及死的方式、原因的不同。

一、体现身份

《礼记·曲礼》有“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语。后代沿用此礼,以示级别。

崩:帝王、王后死。例:“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战国策》)

薨:诸侯死,后世也用于封爵的大官的死。唐制,凡丧三品以上称薨,五品以上称卒,自六品至于平民称死。 例:“鲁文公薨而东遂杀嫡立庶。”(《左传·昭公三十三年》)

卒:士大夫以上阶层人的死。例:“闻刘表卒。”(《赤壁之战》)“ 公子季友卒。”(《左传·僖公十六年》)

不禄:士死称不禄,意为不再享俸禄。如: 王錂 《春芜记·赐婚》: 寒门屡受国厚恩,但恨夫君不禄,未能图报涓埃。

另外,诸侯、大夫死,讣告上的谦称亦为不禄。《礼记》载;“ 君讣于他国之君,曰寡君不禄。”

二、体现年龄

夭:夭折,短命。例:“终然夭乎羽之野。”(《离骚》)“忧险者常夭折。”(《荀子·荣辱》)

殇:未成年而死.《仪礼·丧服》:“年十九至十六为长殇,十五至十二为中殇,十一至八为下殇,不满八岁以下,皆为无服之殇。” 

三:体现方式、原因

殇:除指未成年而死外,还可指战死者。《楚辞·九歌·国殇》之“殇”,即为此意; 又如:“将士同心,哲雪孟明之耻,殇魂共愤,思亢杜回之仇。”(《陈伯玉集》)

馑:饿死之人。如“道馑相望”(《左传·昭公三年》)

殛:杀死。例:“殛鲧于羽山”(《书·舜典》)

殍:饿死之人。今有成语“饿殍遍野”,又如:“有布缕之征,力役之征。君子……用其二而民有殍”(《孟子·尽心下》)

刎:割颈而死。“闻鼓声,自刎死。”(《汉书·田延年传》)

殉:以人从葬。“先葬以车五乘,殉五人。”(《左传·定公三年》)

四:除以上三类外,还有许多词表“死”之义。

殪:“……前后击之,尽殪”(《左传·隐公九年》)

殒:“殒身亡国”。(《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

殂:“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师表》)

殁:“其身未殁,诸侯倍叛。”(《史记·秦始皇本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