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生活常识 >

菩萨戒有哪些戒条(佛学从三学的“戒”开始修行)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0-31 08:46:21    

佛学的核心就是三学,戒、定、慧。而且是递进关系,第一步就是学戒、修戒、持戒。戒不通达无以无念,有执念也就不能进入禅定。直接进行禅定修行的,只能称为练习呼吸法清净浅睡,有的人直接呼呼大睡,不能称为禅定。

一、戒的由来

戒是佛在讲法中不断完善起来的一部戒律,起始是因为有一位比丘实施了淫欲而对僧众团产生严重不良影响,之后开始对僧众各种行为加以约束,逐步形成了戒律。

相传起初戒律都是口口相传的,在佛灭世500年后四次结集中,前三次都是口诵戒律互相校对,直至最后一次才进行纪录成书,后人又不断完善戒律,形成了一部大戒律,也就是后世的“律藏”。

二、戒的分类

拿菩萨戒举例,戒分为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同三学一样,三戒也是递进关系,应逐次修行。

1) 律仪戒

1、律仪戒起始有五部律法,前四部传入中国,最后一部失传。四部律法中以《四分律》为宗法,发展形成了中国佛教的各部律法。

2、主要是认知哪些行为是恶行,应当遵守律法不去犯戒。也就是断了恶因,自然不会有恶果。

2) 摄善法戒

1、摄善法戒有六度万行。六度是施度、戒度、忍度、精进度、禅度、慧度。

2、本文就对六度中第一个施度展开一下。施度分为财布施、法布施、无畏施。财布施就是物质上救助苦主。法布施就是讲法帮助苦主。无畏施就是通过自身或佛陀大无畏精神感召苦主,让其能够有力量自行面对苦。施度越多众生,修行就越深,功德也就越大。

3、主要是认知哪些行为是善行 ,应当普度众生。也就是种下善因,自然就有善果。

4、摄善法戒要求就更高了,不仅要求不行恶,还要去行善。

5、很多键盘侠抱怨,那些和尚尼姑有什么用啊?整天在庙里吃斋念佛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通过对戒的了解,真正修佛的人能够自身持戒修行,还能影响平民百姓去恶扬善。这样不仅能使社会安定,还能使民族团结,国家繁荣发展也就有了根本保障。

3) 饶益有情戒

1、饶益有情戒要求就更加高了,是发菩提心行善,意思就是不抱有任何目的的行善。

2、对于前面二种戒,会产生一个概念,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于是很多人行善也就有了目的。例如有大富豪裸捐,看上去是大功德,实质上捐款后成立了基金,基金也是盈利机构,也就还有其他目的,当然也有不要求去投资盈利的,但是基金名用自己名字命名,这都是怀着名和利去行善,也就称不上饶益有情戒。

3、饶益有情戒更像是道家所说的“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要求修行者对于行善而不求名利,发菩提心普度众生。

4、饶益有情戒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那是非常难的。饶益有情戒也被称为菩萨戒,要想起菩提心行善,那必须把前二戒修行到习以为常,才能更加精进做到无感而发,菩提心也就能自然而成。

三、戒的成果

1) 修戒就是在不断地利他中放下,放下了一切,最终自我也放下了,做到了无感利他。

2) 放下一切,也就放下了杂念,最后连一丝存念也放下了。那就修成了大清净,这时候只要学会入定法,就能轻易禅定。

四、普通人的修行

1) 普通人在生活中和工作中,受太多外在物质和精神因素的影响,能遵守国家法律做个守法公民,有能力的做做慈善,就是利国利民了。

2) 如果想要闹个明白或者想活的轻松一点,那么给自己再加上一点“戒”,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

3) 社会人不要去交智商税,去报名一些所谓的清修课和静修班,然后去听一些云里雾里,接着呼呼大睡,睡醒了觉得神精气爽,最后下结论这钱没白花。

五、篇外话

1) 修戒是禅定的基础,禅定确实能产生一种欢乐,而且这种欢乐不需要任何来源自发产生,佛称为大欢喜。

2) 所以一些有修为的高僧爱打坐,但是欢乐只是禅定的副产物,通过深入禅定之后连欢乐也没有了,这时才产生慧。

3) 慧不是知识、不是聪慧、不是技能、更不是法术,佛称为般若。般若不在书本中,科技也无法说明。唐代玄奘法师一生都在翻译大般若经,时间都花在了译经上,没时间修得般若。

4) 大法师虚云法师在近代是最有影响力的一位僧人,圆寂前留下一个“戒”字,很多人都不解其意。大家现在是不是有所感悟呢?

5) 释迦牟尼佛灭世前,阿难代表众僧去询问佛陀:在世时僧众都以您为师,灭世后当以谁为师呢?佛答曰:应以“戒”为师。大家是不是再一次有所感悟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