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成语叫作“物极必反”,意思是指事物发展到极端,会向相反方向转化。一般贬义,主要指事物从好的方面向坏的方面转化。
还有一个成语叫作“否极泰来”,意思是逆境达到极点,就会向顺境转化。
无论是从好转化为坏,还是从逆境转化为顺境,都给了我们一个看见:任何事物的本身都会围绕一个“度”。
引用圣经中的思想,就是“节制”。凡事节制,即使是人自以为善、为美的事,也要适度、节制。圣经中记载:“就是要你们的爱心在知识和各样见识上多而又多,使你们能分别是非,作诚实无过的人”。可见,爱心也需要智慧,需要有分辨是非的能力。
如果人自以为善、为美的事,没有“度”,不加以节制,爱心肆意泛滥,那最后受亏损的很可能就是那个施爱心的人。
古有“农夫与蛇”的寓言故事:寒冷冬日,农夫出于同情,将一条冻僵的蛇放进怀里温暖,谁知蛇苏醒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冲着农夫大咬一口,导致农夫中毒身亡。
记得今年夏天,我和老公在小区里见到三只被遗弃的小奶猫,可能刚足月,只能吃奶。我们俩因为同情心,不忍它们在外饿死,所以全部带回了家。然而我们都在上班,照顾它们很费力;最重要的是,家里还有个小孩。一般有孩子的家庭,都会避开与猫狗接触。然而我们却非要逆其道而行。最后结果,家里不仅卫生弄得一团糟,我和孩子两个人纷纷因为细菌感染而发高烧,在医院吊水几天才好。后来小猫们被送到了动物救助站。
无论古今,面对任何事物,人的爱心都需要智慧,需要节制,需要适度。施舍爱心的同时,不要以牺牲自己的利益为代价。因为爱心不是肆意泛滥的产物,爱心也不是自我感觉良好的标榜。
当然,另一方面,当事物坏到极点的时候,人也不必过于消极悲观。因为否极泰来,因为越是坏到极点,就越靠近谷底;越靠近谷底,就越能反弹的更高。用俗话来讲“还有比这更糟糕的吗”?
凡事都要节制、适度,就连消极和悲伤的情绪也要适可而止。当悲伤消极不被控制的时候,就会演变为绝望;绝望多了,就会抑郁,一旦抑郁,那就是从心理问题演化为心理疾病,进而出现身体疾病。这种“从量变转为质变”要不得!
圣经中的观点:“喜乐的心乃是良药,忧伤的灵使股骨干”。人活着不仅需要爱,也需要希望。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爱与希望相互关联,因为爱会带来希望。在爱里长大的人,心理一定是健康的、心态一定是积极的;而不被爱、不被接纳的人,往往会有很多的心理问题。
纵观社会,多少抑郁病患者背后都有一个“无爱”的家庭环境;多少自杀、自虐的孩子都有一对不懂得爱与接纳的父母。
如果我们没有能力改变环境,那就改变自己吧!换个心态,换个思想角度,争取做个刚强壮胆、满怀希望的人。我在之前一篇文章里曾写到“逆境可以打倒我们,也可以塑造我们,在于我们如何看待它,利用它”。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圣经说“你的盼望不是在你行事纯正吗?”“就是在患难中也是欢欢喜喜的,因为知道患难生忍耐,忍耐生老练,老练生盼望,盼望不至于羞耻……”是的,行为纯正正直是我们的本分,当尽本分,逆境中当等候,等候那个否极泰来的时候。
我以为,人不仅要明白“物极必反”和“否极泰来”的道理,身处其中,游刃有余;更要明白这就是一切事物的常态,“物极必反”必会有,“否极泰来”也必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