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生活常识 >

答司马谏议书翻译及原文 王安石全译

95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2-21 15:15:03    

原文

1. 某启:昨日蒙教。

2.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3.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4.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5.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6.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7. 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8.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9.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段意

1.2.3.4.答述为文之复杂缘由。

5.据理答话:诸罪名不成立。

6.在底层逻辑上答理:支持我者,众!

7.举例说明,答事之理:度义后动,终不悔!

8.补充答理以示:谦虚、忠君、坚持之志向。

9.答套话。

文意

全译

1.王某恭启:多谢往日赐教。【一语双关】

2.我以为:与君实您相处、相伴之日久啊,而遇事每每不合,是因为所持政见大多不同吧。

3.虽想说说,事后又必见不受省察,故而简单具您知,不再一一自证其理。

4.重又顾念,厚受君实您高看高待,在磋商间不宜鲁莽。故而今日,具体陈述事情原委,期望君实您或可见恕啊。

5.大约儒者所争之事中,尤其在乎名实是否相符之事。名实之事已摆明,天下做事之理就清楚了。今日君实您用以见教的事以为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人怨恨诽谤。我则以为:受命于人主,在朝堂上议订法令制度,并授权于有司去执行,不是侵犯官员;施先王之政策,用以兴利除弊,不是生事;为天下理财,不是征利;斩除邪说,排斥侫人,不是拒谏。至于厌恨诽谤之人多,则是我事前就知道它会这样的。

6.一般官员惯于苟且行事,不是一日两日了。士大夫高官大多以不体恤国事、同流合污、感觉良好为善。皇上想要变变这些事了。而我不自量敌之多少,想要出出力、帮帮忙,与皇上一起抗敌,那么为什么普罗大众却不群情汹涌呢?

7.盘庚之迁引生怨恨的,是民众啊。不是朝廷士大夫高官特别这样的。盘庚,不因为怨恨之人的原因而改变他自己的计划。推算了义举过程,然后付诸行动,这事故而不见有可以后悔的状况。

8.假如君实您以“在其位很久,未能助力皇上有大作为”以“为民众施恩惠”之说诘难于我,则我知罪啊。假如说“今日应当一切不作为,守住前人所为”之类话语,则不是我敢想知道的事。

10.暂无缘由会晤,我内心不胜向往见面日子到来!

后记

王安石,心坚如石,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无论是在什么时候。因而,为官则至宰相,为文则誉为“散文八大家”之一,为人则根深叶茂,声清气和。

本文为政敌间论战名篇。安石在文章中展现了舍我其谁的论战气势,既在底层逻辑上有所表达,又在高级演化上不遑多让,估计司马光在看完此信之后再也无法安眠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