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些关于民营经济的文章,谈到对经济最具影响力的一般纳税人企业,我习惯以民企、国企做分类。
这是分析中国二元经济结构时,一个逻辑上的必然选择。
不过,你想的是经济,总有人想的是政治,严格地说是他们自己的政治,再进一步说,真正想的是流量,因为这些人自己就是地地道道私人资本,赚的是无知的钱,也太欺负那些朴实的百姓了。
我们总会遭遇到这样的质问:私企就私企,干嘛躲躲闪闪要说成民企?
这可以说是一种问者的自我心理暗示。
太约是太想干掉民企了,仿佛给民企安上了一顶私有的帽子,就有了打土豪分田地的理由。其实,私有什么不好?哪一个真正的公又不是为了千千万万的私?一个把自己与私对立起来的公,不是马克思的公,古代叫官商;马克思的公有表述为:自由人联合体,他的口号是”重建个人所有制“,也就是说,真正的公有制,必须是个人产权的联合体,而不是工人除了领工资,其它没你什么事了。所有“个人”都不曾拥有,那就成了极少数人的所有制,何公之有?
一定要清楚,马克思为什么说要”重建个人所有制“?而不是什么全社会所有制、国家所有制?
所以,私并不可怕,我们的社会本来就是为了千千万万个私,所以,马克思又说共产主义是“个性充分发展的社会”,真正可怕的是淹没了私权的抽象的公,以人民的民义剥夺了私权的公;马克思称之为抽象的共产主义。
对民企与私企的区分,可以有两个角度。
一是所有制的区分,国家资本控股的企业,为公有经济,定义为国企;不是国家控股的企业,为非公经济,定义为民企,统计的数据基本是以此为分类。这是正常的,健康的分类,因为,在现代的生产关系中,企业必然走向多元化,有国资,也有民资,外资;民间资本也往往不是哪一个人的,非要把民企称做私企,反而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条件反射,没什么意义,也不必要。现实中的头部企业都是多元化的。
二是工商的划分,这会是一个比较细分的分类,是个人独资,还是合伙人,股份制;如果注资低就成了个工商户,也不存在意识形态意义上的分类。
但是,当我们谈国企,谈民企时,的确存在着所有制意义上的定位。既然国企代表着公有经济,既然民企代表着非公经济,政策对两种所有制经济形态,差别非常之大,这种差别就是所谓的中国经济的二元结构。
谁是中国经济的底盘呢?
政策上的定位当然是以公有经济为主导,然而民企的56789,妥妥地构成了中国经济的基本盘。民企拥有中国市场95%的市场主体,它就是中国经济,它是叫私企,还是叫民企,都改变不了中国经济的这个基本现实,这就是85%以上的人注定要在民企打工。
国企的资产为民企的两倍,高达300万亿,占有80%以上的资金资源,对税收的贡献率为26.2%,对就业支持为7%;而占有20%资金资源的民企,对税收的贡献率却反过来是国企的两倍以上,为59.6%,对就业的支持为85%,是十位以上的量级。
不管你对民营企业是保持理性支持的态度,还是极端反对的态度,4700万民营企业就在那,中国经济没有它,还真的不行,这就叫时势强于人。
那么,从意识形态上去区别民企与私企有什么意义呢?
没意义,因为民企真的就是一个多元混合体,分的太清楚,统计出来的数据,反应不出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
分的目的又是什么?这要问那些反对民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