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生活常识 >

卤水点豆腐原理(卤水豆腐的起源)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02 10:31:08    

“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的这一句,从雍正年间开始,被流传了几百年,卤水点豆腐到底从何时开始?

下图:成书于清代雍正年的《红楼梦》中,第一次提到了“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


卤水,学名氯化镁,氯化镁是一种无机物,化学式MgCl2,无色片状晶体,溶于水。直接食用有剧毒,“喝卤水”成了自杀的代名词。

下图:自贡井盐炼制,副产品为卤水。


卤水,是炼制食盐的副产品,卤水点豆腐的起源,就离不开食盐炼制工业了。

明初,重八皇帝励精图治,除了国家内部经济稳定,还要解决北方元代余孽,戍边制形成了,戍边制就是在北方边境长久集结大量兵力,这些兵力的供需一部分自给自足,一部分由中央调拨,听着有点像今天的“建设兵团”。

下图:中国盐商博物馆中,关于明代“开宗法”记录。


中央调拨那部分,重八皇帝怎么算都不够,打了沈万三的土豪也不够,怎么办呢?要过饭的还能被饿死?重八皇帝创立了一种叫“开宗法”的条例,就是给戍边供应军需粮草的,不给现银结算,统一给“盐票”结算,这个盐票比较特殊,只能在规定范围和规定价格使用,这种盐票叫“盐引”。也就是军需商人给戍边部队送去价值1万元的军需,军队给开价值1万元的盐票,一元一斤,核算下来就是1万斤盐,上面写着这些盐在只限在某某地销售,价格也要限制,比如一斤卖1.2元。当时的“盐引”像不像我们今天的“承兑汇票”?咱们老祖宗在经济领域也是了不得。

下图:清代盐票。


明代戍边的中心在今天的内蒙古包头-河北张家口......一带,主要围绕今天的长城北边,善于经营的山西人近水楼台,成为军需粮草的主要供应商,山西商人的盐引也最多,久而久之,山西的军需供应商变成了山西盐商,进而演变成“晋商”。

下图:山西乔家先祖卖豆腐雕塑,晋商第一代多为卖豆腐起家,如灵石王家,祁县乔家等。


大家知道,从先秦时期齐国管仲的“盐铁专营”开始,盐,一直“国营”,这种国营模式下,产品千年不变,没有质量的突破。私人贩盐之后,因为竞争导致的产品质量提升迫在眉睫。

下图:中国盐业博物馆,炼制盐需要黄豆磨制的豆浆。右侧为石磨磨豆浆,右盘中为黄豆,中间白色圆柱体为精盐。


山西盐商以运城盐池为中心,生产销售运输一条龙,灰色和黄色的盐,怎么看着都不舒服,怎么能够把盐中的杂质去除掉呢?山西盐商试过用滤布过滤,但是粗布过滤效果一般,用木炭过滤,效率太低。一次偶然,豆浆参与其中,豆浆进入滚烫的盐卤中,快速凝结,在凝结过程中,盐卤中细小的杂质被豆浆凝结物吸附,几次三番,盐变白了,盐工逆向思维,将卤水倒入热豆浆中,豆浆在卤水的作用下,蛋白凝聚,“卤水豆腐”就此形成,这是在明朝中后期。而此时,山西盐商的经营范围已经不限于运城盐池周边,他们西进四川自贡,贩卖自贡井盐。

下图:四川自贡盐井炼制井盐


自贡,西海龙王留下眼泪的地方,战国时期开始,自贡人就发现深层地下水是咸的,想进一些办法打井开采地下深层咸水,炼制盐,我们叫它“井盐”,明代之前,自贡盐井规模还小,也不出名。“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山西盐商陆续到来,让自贡盐业生产及市场逐步壮大,在清末,自贡盐业占全国10%,经济比重很大。

下图:四川自贡燊海井炼制井盐过程,过滤豆浆的过滤布。


自贡盐帮逐渐形成,分工明确的井盐产业链,从打井、提卤、炼盐、运输、销售,使得从业人员超过数十万之众,这在当时算是超级大产业。分工明确的自贡盐帮,需要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要解决吃的问题,山西盐商带来的“卤水点豆腐”手艺,瞬间普及,这种滑滑嫩嫩的豆腐,自贡人赋予了她一个美丽的名字,“豆花”,自贡的“富顺豆花”就此形成,她也成了今天最著名的卤水豆腐类区域保护品牌。而这时是在明末清初。

下图:自贡盐帮菜的代表,富顺豆花,国家地理性标志保护产品。


又经过盐帮几十年的走南闯北,炼盐的副产品卤水,成了豆腐的又一种主流固化剂,距离自贡稍近的川渝,一直沿用卤水点制豆花,也成为川菜的点睛之笔,到了北方,卤水更是独步武林,卤水豆腐的名字成为豆腐的代表,被叫的更加广泛。

下图:自贡,中国豆花村


历经五百年的卤水豆腐,从明朝时期的山西出发,追随山西盐商的脚步,成为今天中国北方豆腐和南方豆花的主流。同时,她随着一带一路的脚步,走向远方的世界,传播中华饮食文化。

相关文章